中共南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、南宁市监察委员会主办
地址:南宁市新竹路43号 邮编:530028
公安机关备案的国际联网备案号:45010302000015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355号
ICP备案号 桂ICP备11004826号
如果说京杭大运河是祖国母亲身上的一条银飘带,那么,运河之畔的江苏扬州古镇邵伯就是那飘带上晶莹的明珠;如果说五千年华夏文明灿若银河,那么,古镇邵伯一千六百年的文化积淀就是那银河中耀眼的明星。邵伯有铁牛湾栩栩如生的铁牛,来鹤寺光怪陆离的菩萨,大运河南来北往的船帆,三里长街数不清的石头,以及静卧在古镇身侧看惯历史风尘的、清风荡漾的邵伯湖……一
纵观中国历史,许多名人都曾漫步邵伯湖畔,而谢安则为邵伯有史料记载以来第一人。
谢安(320-385),字安石,号东山,东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和文学家。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(383年)秋,谢安出任大都督,淝水之战中,以八万北府兵击溃前秦苻坚百万之众,保全偏安江南的东晋政权。可惜谢安终被“权奸煽构”,于太元十年(385年)避祸广陵步邱。
张文端《运河图说》言:邵伯,步邱也。谢安镇广陵,见步邱地势西高东下,每春夏湖水涨,辄东浸民田,而西又苦旱,安以筑埭以界之,高下两利,名邵伯埭。正是这千古一埭,变水患为水利,使饱受旱涝之苦的水乡泽国成为鱼米之乡,使长期默默无闻的乡野小镇成为繁荣兴旺的交通要道。
太元十年(385年),邵伯埭建成当年,是谢安在邵伯的最后一年,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年。他走后,人们将他治水的功绩比作周代的召伯(古“召”通“邵”),种甘棠树、建甘棠庙,更步邱之名为邵伯,作为对谢安永久的怀念。从此,江淮大地上就有了“邵伯”这个响亮的名字,勤政爱民的谢公遗风浸润了邵伯一千六百多年,也为后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缅怀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。
二
由于南北宋时期名臣迭出,邵伯留下了数位名人的足迹。
斗野亭位于邵伯湖畔,始建于宋朝。曾被列为邵伯八景之一的“斗野唱晚”因亭的位置“于天文属斗分野”而得名。北宋孙觉、苏轼兄弟、黄庭坚、秦观等七贤先后登临斗野亭挥毫作诗、各抒其志,合而称为“七贤诗”。
沿邵伯湖向东里许,有一方古石碣,上书碑文名为《罗君生祠记》,乃北宋著名词人秦观为时任江都县令罗适特撰。秦观在碑文中称赞罗适“罗君之为江都,以诚心为主”,凡有民讼,他便亲自过问、公开处理;下属有小过,他“辄诲谕遣去”;辖境内有“鳏寡孤独之有失其所者”,他认为是自己未尽责所致,因此他“黎明视事,入夜犹不已”。同僚嘲讽罗适“太劳”,罗适答道:“与其委成于吏,民有不尽之情,孰若劳己之耳目哉?”意思是,与其将事情推给下属,使百姓不能说出心里话,还不如劳动自己的耳目。数月后,民风渐淳,百姓了解到罗适是好官,不忍过多劳烦他,遂“讼者益少”。由此,罗适稍微空闲,便走访各乡,“召其耆老”,以解百姓之苦。据统计,他在任上兴修水利多达55项,灌溉农田6000余顷;劝说教导乡民种植桑树85万多棵,鼓励养蚕缫丝。罗适还经常拿出自己的薪俸“营制药剂,以给疾病之民”。罗适“岁满代去”后,百姓商量:“使罗君之名,与召、谢共传而不朽,不亦可乎?”故于邵伯绘像立生祠以祀。罗适勤政为民、情系百姓,得秦观赞叹:“通于世务,风节凛然,国士也!”
在宋朝纷至沓来的文人雅士中,所至最繁者是苏轼。他曾七次来往于邵伯,留下了不少动人传说,其中以《邵伯梵行寺山茶》最为著名。那是一年初冬,被贬的苏轼来到邵伯古镇。清晨,山间积雪重重,他独自一人漫步林间,看到古刹梵行寺旁被人遗忘的墙角,一丛山茶在风雪中凛然绽放。诗人感慨万千,提笔写下《邵伯梵行寺山茶》一诗。此诗强烈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情怀,却又表达出诗人面对逆境绝不自怨自艾,反而要不畏严寒、“灿红如火”的坚韧品质。
三
在邵伯湖边无数文人贤者之往事传说的熏陶下,邵伯古镇人才辈出,素有“举人满街跑,秀才多如毛”的说法。仅有清一朝,举人便连中53人,秀才、贡生更是不胜枚举。官居清朝户部、工部、吏部、兵部四部尚书,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权大臣的董恂便是邵伯的一位历史名人。
董恂(1807-1892),道光二十年(1840年)进士,道光、咸丰、同治、光绪四朝元老,同治三年(1864年)翻译美国郎费罗《人生颂》一诗,成为“具体介绍近代西洋文学第一人”。
董恂是个未蒙父爱的遗腹子,幼时家贫,仅靠慈母浆纫度日,偶得施舍,竟被人嘲为乞丐,称其为“董花子”。然而,穷不失志。董恂之母深明大义,她在灯前月下所讲的“孟母三迁”“岳母刺字”等故事,打动了幼年董恂,为其立志向学打下了重要基础。大雪纷飞的清晨,董恂伫立在寒风凛冽的私塾屋檐下学习“子曰诗云”;月色暗淡的深夜,董恂用清水在青砖上反复练字。为了读书,他不顾势利冷眼,几乎借遍邵伯所有的私人藏书。
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。三十出头,进士及第的董恂从“乞丐”一跃成为朝廷重臣。“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”,身居高位的董恂一刻也没有忘记民生之多艰。他热心慈善事业,捐资博爱堂,创建恤嫠会,收养了无数无家可归的老弱病残。
董恂为官清廉,忠正耿直。同治十年(1871年),镇江海关查获漏税洋船,根据规定应予驱逐。可狡猾的洋人更名易主,妄图逃避惩罚。经查此乃英国商船,当时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董恂听说以后,召见英驻华使节,严词斥责。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,英使“气夺语塞”,只得按章办事。在与俄、美、英、比利时签订通商条约的过程中,董恂机敏过人、不辱使命,令一贯盛气凌人的洋人咋舌敬佩,实属难能可贵。
咸丰五年(1855年),董恂有感于“目穷千里,而不能自见其睫”,怀抱着对邵伯古镇的热爱,立志编撰家乡志《甘棠小志》。该志史料翔实,文采飞扬,详尽记叙了古镇一千余年的历史变迁、风土人情、庵观寺庙、名胜古迹和历代骚人墨客吟咏邵伯的诗词歌赋等,为家乡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。
“我有扬州鹤,谁存邵伯棠”。古镇地处江淮咽喉、苏中门户,得天独厚的险峻地势、四通八达的枢纽通衢、浑厚深沉的文化内涵,让邵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春波湛湛,斗野亭地转星移风烟浸;秋气高爽,甘棠埭月明笛咽客舟行。清官廉吏、贤将名臣犹如璀璨星辰般于邵伯的古老岁月中闪耀,往来淮千年,今昔犹有,清风荡漾邵伯湖……
编辑:梁 熙
中共南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、南宁市监察委员会主办
地址:南宁市新竹路43号 邮编:530028
公安机关备案的国际联网备案号:45010302000015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355号
ICP备案号 桂ICP备11004826号